什么是三伏?三伏如何计算

什么是三伏?三伏如何计算

三伏,是中国传统节气中对夏季炎热天气的一种划分。它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确定的。夏至这一天开始,第三个庚日是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这一天开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,这三个时段统称为“三伏”。每伏间隔的时间并不固定,但初伏一定在七月之初。三伏天的计算融合了天文、历法和气候的考量。

相连两年的初伏日期会受到闰年的影响。当两年都是平年或第一年是闰年时,下年的初伏日期会比上年提前或推后五天;当第一年是平年而第二年是闰年时,下年的初伏日期则可能提前六天或推后四天。这样的规律使得每年的三伏天日期都不尽相同。

三伏天天气概况

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至立秋之后,即阳历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。这段时间,气温最高,天气最为炎热。据统计,北京、长春的气温在七月中旬达到最高;南京、汉口则在七月下旬;南昌、长沙则在八月上旬;而广州则在八月中旬达到最高温度,几乎都在三伏天内。

三伏天之所以最热,是因为地面热量的积聚是逐渐形成的,而气温也是逐渐升高的。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,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,阳光照射最强烈。但实际上,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,白天仍然比黑夜长,阳光照射强烈,地面收入的热量大于支出的,所以地面会持续聚热增温。直到夏至后一个月,地面积聚的热量达到最高峰,再加上来自太平洋上的亚热带暖高压的影响,天气变得特别炎热,这正是三伏天的特点。人们应当注意防暑降温,保持身体健康。

上一篇:脊柱与风水:谨慎!易把财神挡在门外的风水布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