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水择地法不居背“阳”之地
“向阳花木,早逢春”,在现代人的印象中,虽然只是一般常识,但这项居住法则,是神农氏长期教民耕作时所获得的,因当时民众耕种的作物,大多是粟、黍等小米类杂粮。神农氏就发现,种在山坡向“阳”的作物,不容易生病虫害,通常长得硕大茂盛,产量高又容易管理;反之,种在向“阴”山坡的农作物,不仅矮小瘦弱,产量低,又容易得病虫害,照顾起来备感辛苦!于是,神农氏就将这“宝贵经验”教导民众,当种植作物时,一定要选在“向阳”的土地上,才能有好的收成。选择居地也忌讳背“阳”向“阴”之地。《管子》记录“神农氏作,树谷淇山之“阳”,九州之民乃知谷食!”
“淇山”在今日山西竹境内,靠近陕西省的地方,传说是神农氏教民耕种的地点。由文中记载可以看出,当时神农氏对于山之“阳”的重视。在这项经验指导下,人们自然的选择向“阳”吉地,人们居住的房屋,也要尽量盖在向“阳”的地方。
何谓“向阳”呢?就是接受更多的阳光照射的方位。
就北半球来说,如无其他地形掺杂,泛指山坡面向“东方”、“南方”而言;但如群山耸立、地形阻隔,不易马上判断,那么,最好还是实际测量,可从早到晚观察,看到底山坡哪一面“日照"最多,“日照”最多的山坡就叫“向阳”坡。
这种千古“向阳”经验的流传,造成后人十分强调“向阳”风水理论。《雪心赋》曰“要明分合之势,须审向背之宜。"“向背”,即“向阳背阴”之意。只有住在阳气兴旺的地方,才能居家平安、兴旺富贵。
被清代《四库全书》总校官纪昀(纪晓岚)称作“犹为近古”的风水名著《宅经》,对于大门立向于“阳”方推崇备至,该书将向东(阳方)三个座度(甲卯乙)之风水应用,诠释的很清楚。
《宅经》说
甲(67.5度~82.5度)
宅德,安门(适合造门)……开拓、连接、壮观,吉;淸净,灾殃自消。
卯(82.5度~97.5度)
大德,客舍(适合筑舍);《经》曰治大徳,富贵资财成万亿。
乙(97.5度-112.5度)
全匮,天井(适合设天井);宜置高楼大舍,常令淸洁,勤修泥,犹增喜庆。
论述中,明白指出,东方“甲卯乙”三个小方位里,因为“紫气东来”,故可接受较多的阳光。,《宅经》建议人们,在兴建房屋时尽可能将大门、客房、天井等重要设施建于“东方”,即阳方。
《管氏地理指蒙》说“择向之法……取“日月照临”之象。”
这“日月照临”,其实就是要求向“阳",也就是房屋立向要“朝阳”,千万不要向“阴”(暗),否则,就成了“阴幽室寒”的妖怪宅。《地理阳宅大全》说“三阳不照,多阴暗,妖怪多藏匿!”即是此意。
“向阳”,如同生存三要素“阳光”、“空气”、“水”一般,在中国风水的探讨上,已成了“吉地”、“吉宅”必备的要件之一。要注意,中同风水也是讲究“中庸”之道的,虽然认为居家环境需“向阳”,但遭遇过强的阳光照射也是不宜的,《相宅经纂》称“阳光太胜者,又易退败”,即是此意。